一位女教師做了一個實驗:“溫水煮青蛙”,實驗備受學生喜愛,甚至對某些學生產生了一生的積極影響。而另一方面,卻受到了學校的強烈責備,最後還被學校開除。對於耳熟能詳的“流行”知識,我們大多數人都缺少質疑的勇氣和驗證的精神,有時因社會風氣,有時因個人智慧。
“溫水煮青蛙”的著名故事,被很多人引用過。大意是這樣的:將青蛙投入已經煮沸的開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的高溫刺激立即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得以成功逃生。同樣是水煮青蛙實驗,把青蛙先放入裝著冷水的容器中,然後再加熱。結果就不一樣了。青蛙反倒因為開始時水溫的舒適而在水中悠然自得。直至發現無法忍高溫時,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被活生生的在熱水中熱死。
青蛙真的有那麼蠢嗎?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北京一位女生物老師,組織全班同學做了一次這樣的實驗(我認識的一位朋友正好在這個班):同學們兩三位一組,分配一個容器和一只青蛙,文火加熱,使水溫緩緩升高,以符合“溫水煮青蛙”的基本條件。同學們激動而焦急地看著顯示水溫的溫度計和容器中的青蛙。當溫度緩步升到60度時,開始有青蛙跳出。水溫到65度的時候,所有容器中的青蛙一個不拉地全部跳出來了。
女生物老師說:“青蛙在水溫升到60多度後自動跳走,說明它對水溫的本能反應並不因為溫度變化的快慢而存在大的差異。它們沒有蠢到被煮死而不逃離的地步。你們要記住,即便所有人都認同並且經常說的道理,也可能是錯的。那些被社會普遍認定的真理,也可能是謊言。凡事一定要經過親自實驗、調查、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
那位朋友告訴我說:“那次實驗改變了他一生,讓他懂得理性思考是何等的重要。”
女生物老師證明了青蛙沒有那麼蠢,她卻忽略了,人卻可以蠢到不可思議的程度。學校對她組織的“溫水煮青蛙”實驗表示了極大的憤怒,因為,這種實驗並非教學中安排的內容,與學生的分數沒有任何關係。老師據理力爭,反而埋下更大隱患,後來學校找藉口把她辭退了。
那位朋友說,他從此再也沒有見過這位可敬的老師,他曾經去打聽過,也沒有結果。
讓事實說話
這是我聽到的與眾不同的“溫水煮青蛙”的故事。我沒有去做過類似的實驗,但那位朋友講起此事的眼神,讓我相信,他曾經被這個實驗震撼,並被老師的話打動。
如果我們的教育環境,讚賞並鼓勵這位老師的教學方式,帶出來的孩子,將來該是何等的優秀?孩子們那麼喜歡和認同她的教學方式,卻不能改變她被逐出校園的命運。
後來,我無意中與一位外國朋友談起此事,問他對“溫水煮青蛙”怎麼看?他聳聳肩,抱歉說從未聽說過這個原理,但說會請教做過實驗的專家。哦,原來,在我們這裡幾乎人盡皆知的“溫水煮青蛙”故事,並非全球流行。
“溫水煮青蛙”的實驗不難做,但所有的人寧肯直接引用“溫水煮青蛙”的典故去論證從量變到質變的順理成章,也不願意去做任何一點質疑,也包括我自己,至少在聽到這個故事以前,我和人們一起認為,青蛙就是那麼蠢。
“溫水煮青蛙”的後續故事讓我思索了很久。這何嘗不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弊端呢?謊言重複一千遍,所有的人都認為謊言是真理,而與謊言不一樣的說法就是荒謬絕倫。或者,幾個人湊到一起,為某個說法到底是真理還是謊言論戰得面紅耳赤,卻沒有一個人去實驗,讓事實說話。人們覺得做實驗是浪費時間,是一種愚蠢的行為,而無聊地無休止地爭論卻是一種享受。
Monday, June 16, 2014
幸福的密碼:人的幸福感取決於什麼
1988年4月,霍華德‧金森24歲,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系博士。他畢業論文的課題是《人的幸福感取決於什麼》。為了完成這一課題,他向市民隨機派發出了一萬份問卷。
問卷中,有詳細的個人資料登記,還有五個選項:A非常幸福。B幸福。C一般。D痛苦。E非常痛苦。歷時兩個多月,他最終收回了5200多張有效問卷。經過統計,僅僅只有121人認為自己非常幸福。
接下來,霍華德‧金森對這121人做了詳細的調查分析。他發現,這121人當中有50人,是這座城市的成功人士,他們的幸福感主要來源於事業的成功。
而另外的71人,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婦,有的是賣菜的農民,有的是公司裡的小職員,還有的甚至是領取救濟金的流浪漢。這些職業平凡生涯黯淡的人,為什麼也會擁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
透過與這些人的多次接觸交流,霍華德‧金森發現,這些人雖然職業多樣、性格迥然,但是有一點他們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對物質沒有太多的要求。他們平淡自守,安貧樂道,很能享受柴米油鹽的尋常生活。
這樣的調查結果讓霍華德‧金森很受啟發。於是,他得出了這樣的論文總結: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最幸福。一種是淡泊寧靜的平凡人,一種是功成名就的傑出者。
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透過修煉內心、減少欲望來獲得幸福。如果你是傑出者,你可以透過進取拼搏,獲得事業的成功,進而,獲得更高層次的幸福。
他的導師看了論文後,十分欣賞,批了一個大大的“優”!
畢業後,愛德華‧金森留校任教。
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
如今,愛德華‧金森也由當年的意氣青年成長為美國一位知名終身教授。
2009年6月,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又翻出了當年的那篇畢業論文。他很好奇,當年那121名認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現在怎麼樣呢?他們的幸福感還像當年那麼強烈嗎?
他把那121人 的聯繫方式又找了出來,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對他們又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回饋回來了。當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兩人去世以外,共收回69份調查表。
這些年來,這69人的生活雖然發生了許多變化(他們有的已經躋身於成功人士的行列;有的一直過著平凡的日子;也有的人由於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据。)但是他們的選項都沒變,仍然覺得自己“非常幸福”。
而那50名 成功者的選項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僅有9人事業一帆風順,仍然堅持當年的選擇——非常幸福。23人選擇了“一般”。有16人因為事業受挫,或破產或降職,選擇了“痛苦”。另有2人 選擇了“非常痛苦”。
看著這樣的調查結果,霍華德‧金森陷入了深思,一連數日,他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緒當中。兩周後,霍華德‧金森以《幸福的密碼》為題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了一篇論文。
在論文中,他詳細敘述了這兩次問卷調查的過程與結果。論文結尾,他總結說:所有靠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會隨著物質的離去而離去。只有心靈的淡定寧靜,繼而產生的身心愉悅,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無數讀者讀了這篇論文之後,都紛紛驚呼:“霍華德‧金森破譯了幸福的密碼!”這篇文章,引起了廣泛關注。《華盛頓郵報》一天之內六次加印!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霍華德‧金森一臉愧疚:20多年前,我太過年輕,誤解了“幸福”的真正內涵。而且,我還把這種不正確的幸福觀傳達給了我的許多學生。在此,我真誠地向我的這些學生致歉,向“幸福”致歉!
問卷中,有詳細的個人資料登記,還有五個選項:A非常幸福。B幸福。C一般。D痛苦。E非常痛苦。歷時兩個多月,他最終收回了5200多張有效問卷。經過統計,僅僅只有121人認為自己非常幸福。
接下來,霍華德‧金森對這121人做了詳細的調查分析。他發現,這121人當中有50人,是這座城市的成功人士,他們的幸福感主要來源於事業的成功。
而另外的71人,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婦,有的是賣菜的農民,有的是公司裡的小職員,還有的甚至是領取救濟金的流浪漢。這些職業平凡生涯黯淡的人,為什麼也會擁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
透過與這些人的多次接觸交流,霍華德‧金森發現,這些人雖然職業多樣、性格迥然,但是有一點他們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對物質沒有太多的要求。他們平淡自守,安貧樂道,很能享受柴米油鹽的尋常生活。
這樣的調查結果讓霍華德‧金森很受啟發。於是,他得出了這樣的論文總結: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最幸福。一種是淡泊寧靜的平凡人,一種是功成名就的傑出者。
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透過修煉內心、減少欲望來獲得幸福。如果你是傑出者,你可以透過進取拼搏,獲得事業的成功,進而,獲得更高層次的幸福。
他的導師看了論文後,十分欣賞,批了一個大大的“優”!
畢業後,愛德華‧金森留校任教。
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
如今,愛德華‧金森也由當年的意氣青年成長為美國一位知名終身教授。
2009年6月,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又翻出了當年的那篇畢業論文。他很好奇,當年那121名認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現在怎麼樣呢?他們的幸福感還像當年那麼強烈嗎?
他把那121人 的聯繫方式又找了出來,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對他們又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回饋回來了。當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兩人去世以外,共收回69份調查表。
這些年來,這69人的生活雖然發生了許多變化(他們有的已經躋身於成功人士的行列;有的一直過著平凡的日子;也有的人由於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据。)但是他們的選項都沒變,仍然覺得自己“非常幸福”。
而那50名 成功者的選項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僅有9人事業一帆風順,仍然堅持當年的選擇——非常幸福。23人選擇了“一般”。有16人因為事業受挫,或破產或降職,選擇了“痛苦”。另有2人 選擇了“非常痛苦”。
看著這樣的調查結果,霍華德‧金森陷入了深思,一連數日,他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緒當中。兩周後,霍華德‧金森以《幸福的密碼》為題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了一篇論文。
在論文中,他詳細敘述了這兩次問卷調查的過程與結果。論文結尾,他總結說:所有靠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會隨著物質的離去而離去。只有心靈的淡定寧靜,繼而產生的身心愉悅,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無數讀者讀了這篇論文之後,都紛紛驚呼:“霍華德‧金森破譯了幸福的密碼!”這篇文章,引起了廣泛關注。《華盛頓郵報》一天之內六次加印!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霍華德‧金森一臉愧疚:20多年前,我太過年輕,誤解了“幸福”的真正內涵。而且,我還把這種不正確的幸福觀傳達給了我的許多學生。在此,我真誠地向我的這些學生致歉,向“幸福”致歉!
Monday, June 9, 2014
百分比的真相:95%把握等於沒把握,只有5%把握反而有潛力,若將50%把握再多一個百分點就變富翁?
以前有一個很聰明的同學,考試之後,他問我們,有多大的把握拿到A+(90分以上)?
同學甲說:「我大概有七成的把握!」
同學乙說:「大概只有50%的把握!」
我說:「唉,我考爛了,大概只有5%的把握!」
我那個很聰明的同學,就講了一句我記得一輩子的名言:
「總之只要不是百分之百,意思都是一樣的。」他說。
真的!人生很多事情不是100%的把握,當它不是100%的把握的時候,就等於是「沒把握」,不管你把握度是只有5%還是80%,意思是差不多的。
一樣的「沒把握」。
所以就聽天由命了嗎?
後來,我聽一位外國友人有了另一種詮釋,將它翻譯過來給大家聽聽:
1) 首先,是「5% 定律」。
如果你做的事情有「95%」命中率,那,應該再研究那剩下的5%,你有機會變100%。
比方說貼一張禁煙標誌在那邊已經一星期也只能阻止95%的人,那我們應該來研究一下剩下那5%為何不看標誌,有機會變成100%、變更好!
不錯吧?
「5%定律」還沒完──
如果你做的事情只有「5%」把握,你應該繼續研究那5%是怎麼成功的,因為它太難得!
比方說你做實驗發現你貼100篇文章只有5篇會爆紅,那5篇文章少得簡直是奇貨可居,應該好好研究,以後可以讓它再多一倍。
換句話說,「5%定律」就是,聰明的深究那5%,那是你邁向百分百的關鍵。
2) 接下來,是「30%定律」。
如果你做的事情只有30%是正確,那就表示你的命中率已經不低了(不只有5%這麼低),那,應該想辦法傻傻的「複製」它,別想太多,讓接下來的70%也可以儘量都正確。
而,如果你做的事情有高達70%正確?那通常表示剩下那30%要拿個幾個百分點應該不難,因此,不妨一直傻傻的再將30%做得更好。
換句話說,「30%定律」就是傻傻的複製已經成功的部份,它很有機會就快速往100%邁進。
3) 最後還有「50%定律」。
如果你做的事情是50%把握呢?(譬如,擲骰子),那麼,很簡單,只要你再想辦法增加1個百分點。
到51%。
你可能就變富翁了。
同學甲說:「我大概有七成的把握!」
同學乙說:「大概只有50%的把握!」
我說:「唉,我考爛了,大概只有5%的把握!」
我那個很聰明的同學,就講了一句我記得一輩子的名言:
「總之只要不是百分之百,意思都是一樣的。」他說。
真的!人生很多事情不是100%的把握,當它不是100%的把握的時候,就等於是「沒把握」,不管你把握度是只有5%還是80%,意思是差不多的。
一樣的「沒把握」。
所以就聽天由命了嗎?
後來,我聽一位外國友人有了另一種詮釋,將它翻譯過來給大家聽聽:
1) 首先,是「5% 定律」。
如果你做的事情有「95%」命中率,那,應該再研究那剩下的5%,你有機會變100%。
比方說貼一張禁煙標誌在那邊已經一星期也只能阻止95%的人,那我們應該來研究一下剩下那5%為何不看標誌,有機會變成100%、變更好!
不錯吧?
「5%定律」還沒完──
如果你做的事情只有「5%」把握,你應該繼續研究那5%是怎麼成功的,因為它太難得!
比方說你做實驗發現你貼100篇文章只有5篇會爆紅,那5篇文章少得簡直是奇貨可居,應該好好研究,以後可以讓它再多一倍。
換句話說,「5%定律」就是,聰明的深究那5%,那是你邁向百分百的關鍵。
2) 接下來,是「30%定律」。
如果你做的事情只有30%是正確,那就表示你的命中率已經不低了(不只有5%這麼低),那,應該想辦法傻傻的「複製」它,別想太多,讓接下來的70%也可以儘量都正確。
而,如果你做的事情有高達70%正確?那通常表示剩下那30%要拿個幾個百分點應該不難,因此,不妨一直傻傻的再將30%做得更好。
換句話說,「30%定律」就是傻傻的複製已經成功的部份,它很有機會就快速往100%邁進。
3) 最後還有「50%定律」。
如果你做的事情是50%把握呢?(譬如,擲骰子),那麼,很簡單,只要你再想辦法增加1個百分點。
到51%。
你可能就變富翁了。
Subscribe to:
Posts (Atom)